水韵江南,春风旖旎。苏州漳缎,经纶映辉。它被誉为“丝绸上的浮雕”,产生于明末,鼎盛于清代,发展于当代。
以往,走进苏州丝绸博物馆,只能隔着展柜玻璃,赞叹漳缎文物的端庄华贵、技艺精湛。
如今,“苏州漳缎AI创作模型”推出,带来全民共创共享数字平台,每个人都能与之开启一段沉浸式互动。
借助AI
你也可以“延长”丝绸文物的“生命”
“对丝绸文物进行复制,不仅要还原它的形,还要抓住它的神。从事这项工作,只能是细之又细、慎之又慎。人一旦走神儿,文物的神也就跑了。”苏州丝绸博物馆修复专家王晨说。
漳缎以提花绒为特征,丝绸织造过程中,在梭口插入钢丝形成绒圈,用特制小刀匀力划开,绒毛耸立于真丝缎面,极具立体感。其制织工艺至今还不能完全机械化生产,是中国古代绒类织物的代表作。
十余年来,苏州丝绸博物馆完成各类丝绸文物修复和复制项目40余个,包括“漳缎藏品研究及多彩起绒技艺复原”“清乾隆绿地金斜方格彩色小菊花纹漳绒复制”等科研项目,在丝绸文物修复、复制领域成果丰硕。
最近,苏州丝绸博物馆联合相关机构,通过学习3000多件馆藏苏州漳缎纹样,如“湖色缠枝牡丹纹漳缎”“绿地金斜格小菊花纹漳绒”“玫红地四季花卉纹漳缎”“白地五湖四海纹漳缎”等,快速掌握其质地特点和色彩风格,共同推出“苏州漳缎AI创作模型”,并基于该模型推出线上全民互动和线下创新大展,用AI技术助力守护漳缎文物,传承织造技艺。
该模型兼具整体复杂构图和局部细节刻画能力,绘制生成了三幅风格迥异、色彩丰富、具有立体感的“赛博漳缎”作品——“祥云流涌图”“春鹊临枝图”“超感幻蝶图”。
互动程序将在“2024苏州全球招商大会”上与公众见面。用户可以选择任意一款“赛博漳缎”开始共创,体验投梭、打纬、提花、划绒的织造过程,延续“赛博漳缎”的长度,获取证书与编号,通过分享让更多用户成为文物保护传承的一员。
程序内还设置“线上漳缎大展”,展示苏州丝绸博物馆举办的“漳缎:丝绸的浮雕”展中的代表性展品。该线下展将在4月30日开幕,精选90余件馆藏漳缎精品,从“中国绒”“漳缎技”“绒之艺”“今之彩”四个方面,对漳缎进行系统阐释和呈现,全民共创的“赛博漳缎”也将以全新方式展出。
跨界合作
“文物优势”转化为“社会发展优势”
“苏州漳缎AI创作模型”是“丝绸纹样数据采集与应用推动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”项目与相关大模型创新项目的深度合作。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,该项目围绕丝绸纹样数字采集、纹样挖掘、研发创作、授权应用等方面重点推进、先行先试,推动丝绸纹样积极转化,融入时尚元素、走进现代生活。
经过反复摸索,项目完善了丝绸纹样数字采集标准参数指标,制定了古代织绣类文物和近现代丝绸样本的数字采集规范,建立了涵盖文物出库、运输、保护、采集、修图、回库的工作流程。目前,已完成馆藏222件/套等级文物和2212件丝绸样本数字采集,总容量3.25TB。
以馆藏丝绸纹样作为数字要素,该馆已开发15套丝绸纹样授权图库,完成9批次跨界联名产品授权、14大类140小类商标及著作权登记注册,生产30余款文创产品,举办“云中·纹里——苏州丝绸纹样数字展”。
目前正在建设“未来馆”和“线上商城”,打造“丝绸纹样元宇宙”体验场景,探索7×12小时博物馆开放新模式。跨界合作赋予古老文物年轻表达,博物馆观众趋向年轻化,“90后”和“00后”观众达到57%。
“苏州漳缎AI创作模型”也是苏州丝绸纹样“1+1+N”模式的又一次全新探索。经由这一工作模式,丝绸纹样通过跨界合作拓展了新时代的全新表达方式。据悉,目前已完成的IP授权联名产品中,有传统丝绸产品,也有汽车、音乐、网络手办、快消用品、民俗灯会等新领域跨界产品,还有AI科技的融合应用。丝绸纹样具备了由多领域经营主体共同传承利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,丝绸文物“旧”肌体正在被注入“活”血液,深度连接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。